您的位置 首页 > 问答

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2)-判断推理1(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3)-数量关系1)

[本站 今天公考路网(gk6.cn)分享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2)-判断推理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3)-数量关系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本文导读目录:1、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

今天公考路网(gk6.cn)分享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2)-判断推理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3)-数量关系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2)-判断推理1

2、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3)-数量关系1

3、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4)-言语理解1

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2)-判断推理1

  1.某实验室一共有3种类型的机器人,C型能识别颜色,S型能识别形状,X型既不能识别颜色也不能识别形状。3类机器人都能根据简单命令拿起实验品。实验室对1号机器人和2号机器人进行实验,当命令它们拿起红球时,1号拿起的是红色方块,2号拿起的是蓝球。

  根据上述实验,以下哪项断定一定为真?

  A.1号和2号都是X型

  B.1号和2号都不是X型

  C.1号是C型且2号是S型

  D.1号不是S型且2号不是C型

  2.甲、乙、丙、丁、戊、己六位运动员的跳高纪录有如下比较:

  (1)乙的成绩比丙好,但不如甲;

  (2)丁的成绩不如甲和丙;

  (3)戊的成绩好于丁和己,但不如甲和丙。

  由此,可以确定:

  A.丁的成绩好于己 B.己的成绩好于丁

  C.戊的成绩好于乙 D.乙的成绩好于戊

  3.根据所给图形的既有规律,选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

  4.根据所给图形的既有规律,选出一个最合理的答案。

  题目答案与解析

  1.【答案】D。解析:当命令拿起红球时,1号机器人拿起的是红色方块,只能说明1号机器人不能识别形状,但并不能确定它是否能识别颜色,因此只能得出1号不是S型的结论;同理可得,2号拿起蓝球,说明2号机器人不能识别颜色,因此2号不是C型。故答案选D。

  2.【答案】D。解析:由条件(1)可知:甲>乙>丙;由条件(2)可知甲>丁,丙>丁;由条件(3)可知:丙>戊>丁(己)。综合可得:甲>乙>丙>戊>丁(己)。其中,无法确定丁和己的成绩,而乙的成绩好于戊。故答案选D。

  3.【答案】B。解析:均由两个小图形组成,重合区域都是长方形,故选B。

  4.【答案】C。解析:每组三个图形分别是包含、相离、相交的位置关系,故选C。

  

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3)-数量关系1

  1.某部队从驻地乘车赶往训练基地,如果车速为54公里/小时,正好准点到达;如果将车速提高九分之一,就可比预定的时间提前20分钟赶到;如果将车速提高三分之一,可比预定的时间提前多少分钟赶到?

  A.30 B.40 C.50 D.60

  2.小明到超市购物,他准备挑选4种鱼类中的1种,3种蔬菜中的1种,以及4种点心中的2种。若不考虑挑选次序,则他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择方法?

  A.48 B.56 C.64 D.72

  3.某次数学竞赛,试题共有10道,每做对一题得8分,每做错一题扣5分。假如小宇最终得41分,那么他做对了几题?

  A.6 B.7 C.8 D.9

  4.有10个连续偶数的和是从1开始的10个连续奇数和的2.5倍,则这10个连续偶数中最大的是:

  A.30 B.32 C.34 D.36

  题目答案与解析

  1.【答案】C。解析:提速九分之一后,提速前后速度比为9∶10,用时比为10∶9。准点抵达用时为10份,则提速后用9份时间,提前1份的时间到达,一份时间为20分钟,所以原速行驶要10×20=200分钟。同理,提速三分之一后,提速前后速度比为3∶4,用时比为4∶3。提前200÷4=50分钟到达。

  2.【答案】D。解析:不考虑挑选次序,

  3.【答案】B。解析:假设10道试题都做对,则做错了(8×10-41)÷(8+5)=3道题,做对了7道。

  4.【答案】C。解析:从1开始的10个连续奇数和为(1+19)×10÷2=100,则10个连续偶数的和为100×2.5=250,则中位数为250÷10=25,中间两项是24和26,故最大偶数为26+4×2=34,故选C。

  

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4)-言语理解1

  1.在中国,大家非常明显地感觉网络民意代表了民意。所谓网络民意其实非常复杂,通过研究,可以证实网民的统计学构成跟整个中国人群统计学构成是不同的。如果把网络民意直接等同于当今社会民意的话,其实有点像把一个城市里的富人区视为整个城市的代表。常上网的人都知道,这里大多数人是沉默的,只有少部分人是积极的参与者,大加喧哗的其实永远是少数人,然而就是这些少数人决定了网络议题的走向,给人造成一种感觉,似乎这些人代表了网络民意,再推广一下的话,似乎代表了整个中国社会的民意。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调查网络民意需要科学分析网民的统计学构成

  B.通过网络进行社会民意调查的方式不够科学

  C.对网络民意应理性分析和全面认识

  D.网络议题的走向不应由少数人决定

  2.虽然思考偶尔能带来激动人心的发现,但这些发现与发现之间的阶段对思考者的精力和耐力都是极大的考验。思考时,我们没有必要告诉自己正在经历一种令人兴奋的过程,而只要认识到,我们的行为是按照人类状况对我们的要求,认真地、理智地并且是自律地进行的,就已足够。

  这段文字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A.按照人类状况的要求进行思考是思考者的使命

  B.思考者思考问题必须要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力

  C.思考者思考问题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令人兴奋的过程

  D.思考者思考问题必须是认真的、理智的,而且是自律的

  3.在民意跟权力的地位不平等时,民意就无法获得权力的尊重。在权力面前自保尚不可得,更何谈让权力听话?因此,要让民意真正发挥作用,除了给予民意力量外,别无他法。权力尤其需要明白的是,民意就是权力运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尊重民意的体现,也并非事事按照民意办——在限于某些条件无法依民意而行事的时候,向公众坦陈原因,求得民众谅解,这是达成权力和民意双赢的必由之路。

  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只有尊重民意的权力才是合法的权力

  B.权力应服从于民意,不能服从时应保持坦诚和谦卑

  C.民意无法获得权力尊重的根本原因是民意的力量弱小

  D.权力和民意双赢的关键在于公众的知情和谅解

  4.20世纪是科学家大展宏图的世纪。只要我们稍微想一下就会发现,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家的参与:从曼哈顿工程到阿波罗计划,从核能发电到信息高速公路等等,无不与科学家的参与有关,所有这些都使我们对科学家充满了敬慕之情。同时,我们也都清楚地知道:从二战后期的原子弹事件到两伊战争,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对南斯拉夫的野蛮轰炸到克隆羊的诞生,从温室效应到全球生态环境的恶化,无不涉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科学家的不少研究成果是一把双刃剑

  B.告诫人们科学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灾难

  C.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D.强调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科学家

  参考答案与解析

  1.【答案】C。解析:文段先援引一种普遍的观点网络民意代表了民意,接着网民的构成诸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可知作者认为网络民意不等同于民意,对所谓网络民意应持理性态度,C项叙述符合这一观点。

  2.【答案】A。解析:从只要认识到、就已足够等字眼可以看出,文段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在思考时有一个最起码的认识,即按照人类状况对我们的要求进行思考。D项是干扰项,D项的必须一词错误地理解了该句的内涵,将其作为了一种强制性要求,故D错误。正确答案是A。

  3.【答案】D。解析:文段尾句向公众坦陈原因,求得民众谅解,这是达成权力和民意双赢的必由之路点明了主旨,即权力和民意双赢的关键在于公众的知情和谅解。故答案为D项。文段没有提及合法的权力,排除A。C项仅是对现状的陈述,不是作者想表达的主要观点,排除。B项的迷惑性比较大,但与D项相比较,权力和民意双赢是文段的落脚点,且公众的知情和谅解更与时下热点相符。故D项更符合作者想传达的主要观点。

  4.【答案】A。解析:同时前描述了科学家的科研成果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好处;同时后列举了这些科研成果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文段整体概括起来就是科研成果的利与弊,A项的双刃剑是对这两方面内容的形象说明,故当选。

  


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2)-判断推理1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3)-数量关系12023年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每日一练(11.22)-判断推理1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标签:民意   答案   权力   解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公考路网立场,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k6./wenda/86069.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