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问答

公务员考试实词分析(公务员考试实词填空规律)

[本站 公务员考试实词分析♂逻辑填空一直以来占据着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半壁江山,同时也是在做题中容易失分的地方。从题量上来讲,一般稳定在20道题目。往往侧重对于三类词语的考察:成语,实词,虚词。一个词从诞生开始意义总是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这个与汉语的表意性有关,汉子是表意文字,社会…

公务员考试实词分析

逻辑填空一直以来占据着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半壁江山,同时也是在做题中容易失分的地方。从题量上来讲,一般稳定在20道题目。往往侧重对于三类词语的考察:成语,实词,虚词。一个词从诞生开始意义总是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的,这个与汉语的表意性有关,汉子是表意文字,社会的变化必然导致有限的汉字去表示多变的社会,从而导致一次词义的多义和相近词义的诞生。而实词辨析成为同学们在做题中的重灾区。今天中公教育就从词义角度分享给大家三个角度去区别词语的含义。

1、 含义侧重的角度辨析词语

有些同义词的差别表现在词义的侧重方面的不同,比如“精巧”和“精致”。“精巧”侧重在强调巧妙、玲珑;“精致”侧重强调别致、新奇。再如,“首选”和“精选”。“首选”侧重强调首要的选择;“精选”侧重强调精心的选择。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语义的侧重区分一些词语。

例1:①中国各族人民共同______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逐步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的________。

③夜晚来了我还依然_______眼睛,因为我看见了你留在月光下的痕迹。

A.制造 过渡 打开

B.创造 过渡 睁着

C.创造 过度 闭着

D.组建 过度 张开

【答案】B。中公解析:第二题看“过度”侧重于超过适当的限度,“过渡”侧重于事物由一个阶段或一种状态逐渐发展变化而转入另一个阶段或另一种状态,结合题干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应该属于两个不同阶段的逐渐变化选择“过渡”,排除B、D;“打开”侧重于动作方式,“睁着”侧重于状态,根据题干应选择夜晚来临时眼睛的状态,选择“睁着”。故答案选择B。

2、语义轻重的角度辨析词语

语义的轻重往往表现在同义词中,一般而言,动词和形容词在语义轻重上的差异比较明显,这样我们就可以沿着这个角度对近义词进行辨析加以区别。比如“失望”和“绝望”,都表示不能够满足的意思,“失望”指失去了希望;“绝望”彻底的不在抱有希望。“失望”相比语义就要轻很多。“损坏”和“”毁坏。“损坏”指程度较轻的破坏、损失,“毁坏”指性质较严重的破坏。

例2: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工作机动上的个体差异是明显的。比如,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两个人,洛克菲勒一生追求财富,圣雄干死一生粗布缠身,人生目标________。

A、相差甚远 B、各有所长 C、截然不同 D、南辕北辙

【答案】C。中公解析:截然不同:形容两件事物毫无共同之处。南辕北辙: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题干中强调的是人生目标的差异性,“各有所求”未体现差异性,“南辕北辙”强调的是行动和目的相反,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B、D。“相差甚远”和,“截然不同”都有强调不同的意思,“截然不同”比“相差甚远”语义重,故比后者更契合题意,本题答案为 C。

3、词义范围的角度辨析词语

词语从诞生开始的象形表意到后来不断丰富的词义变化,必然会导致一词多义和同义词之间的范围变化的问题,其实古今意义的区别就能够看出词义的变化,比如“妻子”,古代意思就是妻子和孩子,现在意义上只指男性的配偶。随之时代的变化,词义的大小也发生变化,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汇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比如“年代”和“年月”。“年代”指的较长时期,“年月”指比较短的时期。再如“事情”和“事件”。“事情”泛指一切活动和发生的现象,意义范围最大;“事件”已经发生的不平常的事情,范围较小。

例3:当漂泊成为生活的主题,何止中秋、端午、重阳、清明——物质丰盛的同时,传统节日文化感也在不知不觉中_______,被大城市日益浓厚的商业氛围所__________。

A.灭绝 替代 B.消亡 排斥

C. 淡化 取代 D.丧失 非议

【答案】C。中公解析:灭绝指消灭干净;消亡殆尽;消亡指灭亡;消失;丧失指失去;淡化,减弱或减轻。均有失去没有的意思。灭绝和消亡语义较重,题干中围绕传统节日的文化感,灭绝和消亡语义太重,排除A、B。淡化和丧失,淡化侧重讲减弱,丧失侧重讲失去,搭配文化感淡化更符合题干,故此答案选择C。

100个常考及易错成语

1) 否(pǐ)极泰来:比喻情况从极坏转好。否,凶;泰,吉。

2) 期期艾艾:形容口吃。语见《史记》和《世说新语》。

3) 七手八脚:形容大家一起动手,人多手杂的样子。

4)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罄,尽。

5) 忍痛割爱:忍受痛苦放弃自己心爱的东西。

6) 如履薄冰:如同踩在薄冰上面一样。比喻做事非常小心谨慎,存有戒心。履,踩,踏。

7) 如丧考妣(bǐ):像死了父母一样的伤心和着急,含贬义。考妣,(死去的)父亲和母亲。

8) 如数家珍:比喻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

9) 三缄(jiān)其口:形容说话过分谨慎,不敢或不肯开口。缄,闭。

10) 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一再反复,就有使人信以为真的可能。

11) 色厉内荏(rěn):外表强硬,内心空虚。荏,软弱。

12) 闪烁其辞:指说话稍微露出一点想法,但不明确。也形容说话躲躲闪闪,吞吞吐吐。

13) 身无长(cháng)物:再没有别的东西。形容除此之外空无所有。长物,多余的东西。

14) 身体力行:亲身经验,努力实行。

15) 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时期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涂炭,烂泥和炭火。

16)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语出《后汉后》。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日落时太阳的余光照在桑树榆树之间,指傍晚。

17) 尸位素餐:空占着职位,不做事而白吃饭。

18) 拾人牙慧:拾取人家只言片语当做自己的话。

19) 石破天惊:多用来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20) 始作俑者:孔子反对用俑殉葬,他说,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大概没有后嗣了吧。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21) 豕突狼奔:像野猪和狼那样逃路。

22) 矢志不移:发誓立志,永不改变。

23) 首当其冲:比喻首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冲,要冲。

24) 弹冠相庆:指一人当了官或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语出《汉书》。

25) 韬(tāo)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韬,弓或剑的套子,比喻隐藏。

26)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xī):比喻只要为人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蹊,路。

27) 天网恢恢: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惩罚。恢恢,形容非常广大。

28) 醍醐灌顶: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醍醐,旧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佛教比喻最高的佛法。

29) 投鼠忌器:想扔东西打老鼠,又怕打坏了东西。比喻欲除恶而有顾忌,不敢放手干。

30) 玩物丧志:只顾玩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掉志气。

31) 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32) 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

33) 为虎傅翼: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势力。傅,添加。

34)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水獭想捉鱼吃,却把鱼赶到深渊去了;鹞鹰想捉麻雀吃,却把麻雀赶到丛林中去了。后来比喻不善于团结人或笼络人,把可以依靠的力量赶到敌人方面去。

35) 未雨绸缪:天还没下雨,就先修好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36) 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

37) 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38) 五风十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

39) 喜结金兰:高兴地成为结拜兄弟姐妹。

40) 相濡以沫:泉水干涸,鱼靠在一起以唾沫相湿润(语见《庄子》)。后比喻同处困境,相互救助。

41) 相敬如宾: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一样。

42) 宵衣旰(gàn)食:天不亮就穿衣起来,天黑了才吃饭。形容勤于政务。

43) 胸无城府:比喻襟怀坦白,没有什么隐藏。城府,城市和官府,比喻令人难于揣测的深远谋算。

44) 烜(xuǎn)赫一时:在一个时期内,名声威势很盛。烜赫,气势很盛。含贬义。

45) 虚与委蛇(wēi yí):对人虚情假义,敷衍应酬。虚,假意;委蛇,敷衍。

46) 一蹴(cù)而就:踏一步就成功。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蹴,踏。

47) 一傅众咻(xiū):一个人教,众多的人干扰,形容环境对人影响极大。傅,教导;咻,喧闹。

48) 一鳞半爪: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49) 贻笑大方:让有见识的内行笑话。贻,遗留。

50)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来示意。指有极势的人傲慢的神气。

51) 以耳代目:把听来的当成亲见的。形容不亲自调查研究,专门听信别人的话。

52) 以邻为壑:拿领国当作排洪水的沟壑。比喻把自己的困难或灾害转嫁群众给别人。

53) 意兴阑珊:形容兴致将尽。

54) 洋洋大观:形容美好的事物丰富多彩。

55) 养尊处优:处于尊贵的地位,对着优裕的生活。

56) 仰事俯畜:对上待奉父母,对下养活妻子儿女。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57) 寅吃卯粮:寅年吃了卯年的粮。比喻入不敷出,预先借支。寅、卯,地支的第三、四位。

58) 杳如黄鹤:比喻一去不见踪影。语出崔颢《黄鹤楼》。杳,见不到踪影。

59) 饮鸩止渴:喝毒酒解渴。比喻采取极有害的方法来解决眼前困难,不顾后果。鸩,一种毒鸟。

60)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61) 余能可贾(gǔ):还有力量没有用完。贾,卖。

62) 越俎代疱:比喻超过自己的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情。语见《庄子》。俎,祭器;疱,厨子。

63) 在劫难逃:原指命中注定要遭受灾祸,想逃也逃不了。现在有时借指不可避免的灾害。劫,佛教把天灾人祸等厄运称为“劫”或“劫数”

64) 昭然若揭: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昭,明显;揭,举。

65) 振聋发聩(kuì):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人们清醒过来。聩,耳聋。

66) 捉襟见肘:拉一下衣襟就露出胳膊肘儿,形容衣服破烂。也比喻困难重重,应付不过来。

67) 濯濯童山:光秃秃无树木的山。濯濯,光秃秃的样子;童,秃。

68) 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得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69) 紫气东来:表示祥瑞,语出《列仙传》。紫气,祥瑞之气。

70) 罪不容诛:判死型还抵不了他的罪恶。形容罪大恶极。诛,判处死罪。

71) 自怨自艾(yì):原指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艾,治理,改正。

72) 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73) 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74)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75) 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76) 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77)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78)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79) 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80) 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81) 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82) 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83) 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84) 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85) 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86) 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87)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88)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89) 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90)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91) 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92) 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多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93)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94) 风声鹤唳: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95)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96) 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97) 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98) 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99) 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100)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公务员考试实词填空规律

贵州旺黔诚大树职教解答! 针对行测言语理解来说,大多数考生只知道刷题、积累词汇,但是效果却并不如意。比如逻辑填空,很多时候,哪怕词语含义不清楚,也可以通过“拆字猜词”分析选项确定答案;比如片段阅读,复习备考时只知道练习快速阅读及高效提取信息的能力,但是段落的层次和结构的分析却不咋地! 还有很多考生把提高言语成绩寄希望于积累词汇量,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的做法。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原因就在于:认为言语理解是在考语文,用做语文题的方法去做言语题。方法都错了,怎么可能达到想要的结果呢? 言语理解是在考察逻辑思维能力,不是考语文!搞清楚这点我们再接着谈言语理解应该怎么提高?言语理解考察了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如果不能提升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再多题,积累再多词汇,言语理解仍然无法提高。 如何提升相应的逻辑思维能力呢? 第一步,要掌握相应的逻辑思维解题技巧,把言语题当成逻辑题去做,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第二步,要通过听讲解去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步,才是要通过做试题去积累基础的词汇,因为行测是以中小学基础知识为载体去考察逻辑思维能力,常见的词汇含义该积累的还是要积累起来。 行测最终考察的是逻辑思维能力,所以只积累词汇含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在做题过程中应用逻辑思维技巧,在听讲解过程中提升逻辑思维能力,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言语理解。 省级和市地级,言语理解与表达均考查40道题目。其中文章阅读只在省级中考查;2023年国考中省级和市地级言语理解差别加大,选词填空、片段阅读、语句表达三个题型题目不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考查重点 (一)选词填空 1.考查重点:从考查形式上看,以两空、三空为主;从考查的词语类型看成语是重点;从考点上看语境分析是重点。 2.备考策略:选词填空题目是易错题型,需长时间备考。一方面提升文字理解能力,掌握语境分析、词语辩词等解题方法,另外一方面需提升“底蕴”积累。 (二)片段阅读 1.考查重点:题型上主要考查主旨观点题。材料结构上主要考查总分、分总、转折、因果文段。 2.备考策略:片段阅读是国考中复习重点。要求考生系统性学习、掌握行文脉络分析方法,重点分析句义及句间关系,建立正确解题的思维路径。 (三)语句表达 1.考查重点:排序题与衔接题目平分秋色。省级每年考查3或4题,市地级每年考查4或5题。 2.备考策略:重点提升句间关系分析能力,掌握解题原则,熟练运用解题技巧。 (四)篇章阅读 1.考查重点:文章类型为社会科学文和科普说明文。题型重点为主旨观点题、细节判断题及特殊小题型。 2.备考策略:面对文章阅读不要“慌”,核心考查的还是基础题型,重点从解题顺序和阅读方法上下功夫。 逻辑填空解题技巧 逻辑填空之前叫做选词填空,就是一段话里设置1-3个空,让我们从四个选项中选出最适合放在文段中的词。在公务员考试中解决逻辑填空题目主要有两种方法:辨析词语和逻辑呼应法。在解题时我们要两种方法相结合,选出最合适的选项。 在逻辑填空中选项的设置也是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分析的,因为我们可以利用选项的不同而进行排除,这样选出正确选项的机率会大大提高。另外,有些选项中的词语意思相近,遇到相近的词语需要我们利用一些方法进行辨析,辨析的角度包括感情色彩、语意轻重、适用范围、含义侧重等。很多考生抱怨不知道怎么做逻辑填空题目,其实就是不知道如何辨析词语,所以我们知道了如何辨析,就需要在做题时真正用到这些方法。 解决逻辑填空题目的第二种方法就是逻辑呼应法。这一方法强调的是我们在选词时应该结合文段的内容以及上下文,通过文段提供给我们的暗示信息选择选项。在逻辑填空的题目中我们不但要从选项中找答案,还要学会从题目中找答案,题目中如何找答案?就得有逻辑呼应法。先判断文段的逻辑结构,通过逻辑关系找到与所填词的呼应点,再通过呼应点选正确答案。 二、片段阅读解题技巧 片段阅读是言语理解与表达中另一类很重要的题型,题目中给定一个完整的文段,选出和文段中心意思一致的选项。解决片段阅读题目最核心的方法就是根据结构判断划分文段的重点内容。如果文段是一个并列结构,那么就需要我们分析每一句话的中心意思,然后提炼概括出文段的中心大意。 如果文段是总分结构或分总结构,那么里面的重点内容肯定是总句,这个时候我只需要理解总句的意思就能够概括出文段的中心意思了。当然除了并列结构、总分结构、分总结构,还有转折结构、因果结构等。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文段结构来判断文段的重点内容,从而选出选项。 与其他专项题目相比,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主观性比较强,难度也因此相对比较大,而言语部分又是行测考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大家不能因为它的难度大而放弃。相反,大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多练习,去掌握解题方法,让言语类题目成为拿分项。 以上就是旺黔诚大树职教整理的相关内容,如果大家想要了解或者学习更多关于公务员考试/遴选、事业单位\教师\银行\国企招聘等的内容或者想问的问题,小编都可以给大家解答!

公务员考试实词实例

公务员试题的备选答案一般都是4项,此题怎么是5项? 猜想此题不是公务员考试的原题,而是所谓考试辅导材料中的模拟题。 许多模拟材料的命题质量很成问题。我认为真正的考试中是不会出这种蹩脚的题目的。 建议准备公务员考试的人不要相信这些模拟题,多做几份历年考试的真题就行了。

公务员考试实词怎么选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之逻辑填空题,应试注意事项,如:有些成语在特定语境中可以改变其常规用法而产生一种临时意义,即“一语二用”现象,在辨误时应多留意。注意固定搭配如,“等闲视之”前面常加上“不可”、“不能”、“岂能”等否定词语。注意隐含信息明确成语内部的隐含信息(包括成语语素本身的限定、使用前提或条件等)。注意回归本义如,“粗枝大叶”比喻简略概括,也比喻做事不细致,不认真。注意形似混淆如:①颇有微词:指有很多(隐晦的)批评和不满的话语,表示对某人某事不满(贬义词);②颇有微言:指精妙的言论。 标签:比喻   形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公考路网立场,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k6./wenda/5748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