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编制和不入编制的区别 ♂
入编和不入编的区别:概念不同;福利不同;晋升途径不同;合同不同;在单位地位不同。入编是指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人员数量的定额和职务的分配,由财政拨款的编制数额由各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编制调配人员,财政部门据此拨款。实施单位:科研单位、教育单位、文化单位,新闻、广播、出版单位等。
(一)概念不同:
1.事业单位在编:凡是通过事业编制考试(笔试和面试)即可成为事业单位在编人员,就是已经纳入了该单位的人事编制,就是正式员工。
2.事业单位不在编:事业单位不在编就是本单位自行外聘的人员,就象企业聘用一样,由单位自行规定其待遇,付给其工资,与地方财政没有关系。
(二)福利不同:
1.事业单位在编:有编制的话你的待遇是有保证的,事业单位在编员工完全享受用机构的福利政策(包括节日慰问、年货、旅游等)。
2.事业单位不在编:事业单位不在编人员的绩效工资,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补贴等比在编人员差一点,只能享受事业单位的部分福利。
(三)晋升途径不同:
1.事业单位在编:有编制的话属于正式员工,根据工龄、能力(社会背景)可以考职称,也可以有其它升职的途径。
2.事业单位不在编:没有编制的话你干几年都是普通科员,原则上不在事业单位晋升范围内。
(四)合同不同:
1.事业单位在编:在编的员工很多都是长期合同或无固定期限合同,由用人机构直接签署。
2.事业单位不在编:不在编的员工合同多为派遣公司代理,也就是所谓的劳务输出,就算是用人机构签订合同,也是短期合同。
(五)在单位地位不同:
1.事业单位在编:有编制的员工有投票权,在竞争上岗、年终互评的时候能发表下意见,日常工作量也不会太大。
2.事业单位不在编:没有编制的话或许就没有投票权,因为你不做有随时走人的风险,所以没有编制的人员往往要承担较大的工作量。
以上是“入编制和不入编制的区别”的全部解答,如果想要学习更多相关知识,欢迎大家前往官网。
入编前的工龄有什么用 ♂
入编前的工龄可以累积计算。其连续工龄视同养老保险实际缴费年限。
工龄的长短标志着职工参加工作时间的长短,也反映了职工对社会和企业的贡献大小和知识、经验、技术熟练程度的高低。
实行基本养老保险个人缴费制度以后,以实际缴费年限作为退休和计发养老保险待遇的依据,之前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工作年限或连续工龄计算应按国发[1978]104号文件的规定计算,即“满”一个周年才能算一年。
事业单位工龄认定情况:
1、符合事业单位招考的人员,不管是专科、本科、研究生、博士,具备了应届身份,且考试后顺利入编的,则工龄是从0开始计算的。
2、在非公有制企业内工作的人员,工龄一般是从单位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缴纳的那一年算起。举一个较为简单的例子,如果私企是在2023年缴纳的养老金,那么2023年入编事业单位,工龄就已经有2年了。
3、原本是在国企或者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内工作,但与原单位解除了劳动合同,并考入到事业单位的人员,在原单位内的工龄,会算到事业单位工龄上。
4、对于之前进入到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入编之前的工龄,一般是从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且缴纳了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开始计算的,入编后工龄会从社保缴费那一年算起。
标签:事业单位 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