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问答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的演进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1)

[本站 今天公考路网(gk6.cn)分享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的演进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本文导读目录: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的演进12、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

今天公考路网(gk6.cn)分享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的演进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的演进1

2、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1

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我国人民民主的主要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

4、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经济特区1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的演进1

  在我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候,正文分论的第一个部分就是让我们明确当下的总任务是什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安排走的这两步,是不是凭空产生这样的论断的呢?当然不是。那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这两步走的进程吧。

  早在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同年10月党的十三大确定了该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做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1997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提出了涉及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具体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到2023年要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此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奋斗目标。

  2007年,中共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中国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3年比2000年翻两番,首次纳入了人均GDP的量化指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内涵中增加了和谐二字。

  2023年,中共十八大首次纳入居民人均收入目标,提出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并正式概括提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十九大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未来的30年,分两个阶段做出战略安排,也可称为两步走战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简单地了解了下两步走的发展进程,让我们一起来做道题检验一下吧!

  (单选)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 )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A.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基本实现现代化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的演进

  D.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答案】C。解析: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故本题答案为C。

  这就是教育为大家整理总结的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相关知识点,让我们一起提升自己,充实我们的知识库吧!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1

  在事业单位的考试过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点。近代以来,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的国情与任务的不同,我国的主要矛盾也不同。接下来,就跟随教育的脚步去梳理一下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下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我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我们的主要矛盾。其中半殖民地体现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半封建体现了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即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前,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性质)。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完成以后,当时的经济形态有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合作社会经济,以上是半社会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性质,还有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私有制经济,这就有了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对立,所以这一时期的主要矛盾就转化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即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中共八大上提出我国当时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但是这个正确的提法并没有坚持。

  改革开放新时期,即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工作重心发生转移,由原来的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党的主要矛盾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国主要矛盾发生新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总之,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全局性的、全方面的,要深刻把握近代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点及主要矛盾。

  【例题】(单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指出,我国主要矛盾转变成( )

  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答案】B。解析: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当中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A选项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主要矛盾,CD表述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想要了解更多政治小常识,关注教育,下期带你学习不一样的内容。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我国人民民主的主要表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

  当前在事业单位等考试中,时事政治相关题目在数量上虽然正在逐渐减少,但在出题方式上却逐渐呈现新的特点,易将最新的时政信息与中特、马哲等结合考察,所以这也要求同学们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政治素养,以应对各种类型的考试。

  本次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于10月13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在我国政治发展史乃至世界政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全新政治制度。那么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家都知道这是我们国家的唯一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的政体,但大多数同学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了解仅限于此,那为什么习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一定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呢?今天我们就来谈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内涵及意义。

  一、什么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缘由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从生产关系上来讲以公有制为主,国家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归公有即为人民所有,所以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也是我国的统治阶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我国实行什么样的制度归根到底还是为统治阶级即人民服务。我国国体明确表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在国体之下产生并受之决定的政体也就必须表现并维护作为统治阶级——人民的权益,由此也就产生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组织形式

  2.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本身来看,它表明了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权力得以体现,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

  二、人民大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并确定了国家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但是在建国之初,由于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召开普选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最终采取了过渡的办法,即在中央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确立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并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

  1953年,中国基层政权在普选的基础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标志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的国家政权制度全面确立,国家权力开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

  自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1965年召开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全国人代会基本上都做到按期举行。但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曾遭到了严重破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甚至连续十年没有召开,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也十多年没有进行,这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受到重大损害,人民的民主诉求无法得到表达,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进入曲折阶段。

  1979年以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得到恢复和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又再次走上了正轨。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1978年宪法修正案。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并延续至今。现行1982年宪法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做出一系列新规定,从政治上和组织上真正保证全体人民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更好地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意义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组织形式。在国体上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性质决定了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而人民管理国家、行使权力的组织形式,就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它保障了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能够使人民群众便于通过它参加国家的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了我国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实现了民主下的集中与集中下的民主,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当家做主的权力得到充分保障与彰显。

  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中习近平强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保证人民依法行使选举权利,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保证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落实到人大工作各方面各环节全过程,确保党和国家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各个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要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健全吸纳民意、汇集民智的工作机制,推进人大协商、立法协商,把各方面社情民意统一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之中。

  以上就是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例题考察:

  【例题-单选题】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是( )

  A.1949年 B.1954年 C.1956年 D.1978年

  【解析】答案:B。该题的四个选项均是我国重大事件发生的年份,具有很强的迷惑性。A选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但是由于当时是多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所以并不是社会主义国家,而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最终采取了过渡的办法,即在中央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确立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B选项,1953年,中国基层政权在普选的基础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大会,于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选项,我国于1956年底完成三大改造,从新民主主义国家过渡到了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我国虽然再1954年已经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但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之后才成为社会主义国家。D选项,1978年12月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进行改革开放,1979年以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得到恢复和逐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又再次走上了正轨。故本题选B。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中的经济特区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由沿海到内地,由南向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这一过程中,也兴办了很多的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到底是什么呢?

  一、经济特区含义

  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扩大对外贸易而设置的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和特殊管理体制的区域。

  二、经济特区的作用

  邓小平指出的:特区是窗口,是个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技术窗口作用是指由于政策优惠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更容易些。这对发展特区经济,并由此推动内地的技术改造,为先进技术在我国由东向西移植创造了有利条件。

  知识的窗口作用是指特区为吸收外国的科学技术知识、管理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知识、生产知识等提供了有利的社会场所。

  管理的窗口作用是指特区引进的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方法,特区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的完善,对全面提高内地的管理水平,对全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对外政策的窗口作用是让人们从外面向内看我们,通过特区了解我们的对外政策,特别是港、澳、台同胞更好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方针政策。

  三、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

  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

  1988年,将海南岛改制为海南省,办成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2010年,将喀什、霍尔果斯两座西北边陲小城定为经济特区。

  【经典例题】(多选)我国在1980年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

  A.深圳 B.珠海 C.汕头 D.厦门

  【答案】ABCD。解析:1980年,全国人大五届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市设置经济特区。故本题答案为 ABCD。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的演进1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之政治知识: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的演进1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标签:我国   社会主义   人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公考路网立场,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k6./wenda/138644.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