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问答

公务员联考试时间(公务员联考试有b卷吗)

[本站 公务员联考试时间♂全国公务员考试2022是2023年11月28日,具体时间表如下:报名时间2023年10月御州25日8:00至11月3日18:00;资格审查时间2023年10月25日8:00至11月5日18:00;改报其他…

公务员联考试时间

全国公务员考试2022是2023年11月28日,具体时间表如下: 报名时间2023年10月御州25日8:00至11月3日18:00;资格审查时间2023年10月25日8:00至11月5日18:00;改报其他职位2023年10月25日8:00至11月3日18:00;查询报名序号2023年11月7日8:00后;网上报名确认缴费2023年11月10日0:00至11月15日24:00;准考证打印2023年11月29日0:00至12月4日15:00 公共科目笔试时间为: 2023年12月4日上午 9:00—11:00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 2023年12月4日下午 14:00—17:00 申论 不具备报考资格的人员: 1.现役军人、在读的非应届毕业生、在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不能报考。 2.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人员、被开除中国共产党党籍的人员、被开除公职的人员、被依法列为失信联合惩戒对象的人员,在各级公务员招考中被认定有舞弊等严重违反录用纪律行为的人员,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被辞退未满5年的,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人员,不得报考。 3.报考者不得报考录用后即构成公务员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所列情形的前指职位,也不得报考与本人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以及近姻亲关系的人员担任领导成镇悔蔽员的用人单位的职位。

公务员联考试有b卷吗

公务员四级联考B卷考试内容包括:一、综合能力测试:1、政治理论: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观点、党的历史、党的纲领以及党的思想和路线的理解和掌握。2、法律法规:考查考生对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法律法规的理解和掌握。3、行政管理:考查考生对行政管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行政管理的思想、原则、方法、技术和程序。4、经济管理:考查考生对经济管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经济管理的思想、原则、方法、技术和程序。5、社会文化:考查考生对社会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包括社会文化的历史、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6、国际政治:考查考生对国际政治的理解和掌握,包括国际政治的历史、理论、现状和发展趋势。二、实践能力测试:1、文书写作:考查考生的文书写作能力,包括文书的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能力。2、计算机应用:考查考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使用等。3、综合分析:考查考生对政策、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分析能力。

公务员联考试题分值分布

一、行测:总计:共计140题,总分100分。

1、言语理解与表达,共计40题,每题分,总分24分

2、数量关系:数字推理共计5题,每题1分,总分5分

3、数学运算共计10题,每题1分,总分10分

4、判断推理:图形推理共计10题,每题分,总分5分

5、定义判断共计10题,每题分,总分8分

6、类比推理共计5题,每题分,总分

7、逻辑判断共计10题,每题分,总分8分

8、资料分析:共计25题,每题1分,总分25分

9、常识判断:共计25题,每题分,总分分

二、申论:主观性试题,150分钟,满分100分。

扩展资料:

公务员考试的笔试形式:

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包括笔试(公共科目、专业科目)和面试,以前公共科目笔试按A、B类职位分别进行。A类职位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和《申论》;B类职位笔试公共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B);

专业科目笔试和面试时间由招考部门自行通知。从2006年开始,A、B类都要考一样的科目,就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只不过《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分别命题。

国家公务员考试按中央机关招录职位区分为三类,在考试内容和招录政策上有所区别:

中央机关及其省级直属机构;市(地)级以下直属机构;专业性较强的部门(单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公务员考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测分值

公务员联考试题分类

因为只有申论是两套试卷,申论试题是实行的分级分类考试,即申论考试按照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的不同要求,设置两类试卷。而行测一套试卷。从201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开始,行测首次探索分级命题,行测题也在2015年国考首次出现两套试卷,省级以上机关和市地级以下机关职位将分别命制试题。实行分级分类考试,对报考者来说,更加公平公正,也体现了公务员考试的科学性。

公务员联考试题及答案

2.给定资料4中的“网红”现象引起社会热议,请针对文中的不同观点,谈谈你的见解。(15分) 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正确,篇幅250字左右。 3.给定资料呈现了当前基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一些新现象,请对此进行归纳概括。(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准确全面,条理清楚,语言流畅,篇幅不超过250字。 4.请围绕给定资料7中的基层文化供给侧改革的要求,以“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为主题,联系实际,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40分) 要求: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符合议论文写作要求,篇幅1000字左右。 2024年江苏省申论试题答案解析 (一)【参考答案】 J省“最美基层文化人”评选活动工作方案 一、活动目的:发扬基层文化,鼓励并传播基层文化人员的优秀事迹和文化精神,激励全市民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 二、组织安排:由文化厅、网信办、报业集团主办,各市州文(体)广新局协办,多部门联动,分工明确,责任落实。 三、评选范围:主要涵盖基层文化工作者、艺术工作者、文化传承者、文化创意者四大群体。 四、评选机制:(1)打破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单一评奖模式,采用全省各市州、区县文化部门推荐以及文化工作者自荐、群众举荐等方法途径;(2)评选过程公开透明,严格按照专家评审、网络投票、集体决定、社会公示等环节运作;(3)拓宽投票环节渠道,开通报纸、电话、短信渠道以及官方网站、微信、微博、华声在线等网络投票渠道。 五、表彰:举行颁奖典礼,表彰先进典型,分享文化故事,并给予相应奖励。(352字) (二)【参考答案】 文中不鼓励和听之任之的观点都有失偏颇。对于“网红”这一现象我们要辩证看待。一方面,通过传递价值观和生活态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粉丝”,成为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另一方面,不健康的“网红”行为容易偏离主流价值观,会把受众引入歧途,甚至触犯法律;同时严重影响文化行业发展。 因此,相关主管部门应该加大打击网络“三俗”等违规内容,保持对网络乱象的高压态势;加强对从业人员专业素质、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培养,在规范“网红”行为的基础上,鼓励其引导“粉丝”价值观,促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和谐。(236字) (三)【参考答案】 基层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新现象: 一、群众自办文化热情高涨:“基层文化人”为群众文化需求而奔走:创建文化街区、撰写学术专著、坚守传承传统文化;自办剧团,百姓成为文化主角,传递价值观;参加电视节目,宣传传统文化。 二、政府、社会共同合作:盘活资源,祠堂改建文化礼堂,保障乡村文化栖息和传承;“二楼南书房”“江东书房”“百家书房”的书千计划,满足各类单位的文化空间需求。 三、依托互联网新科技:开展“农家书屋+电商”模式;启动文化服务数字化项目;网络直播的兴起;打造文化品牌,满足文化需求。(239字) (四)【参考例文】 论基层文化的三个发力点 --内容供给,服务创新与群众参与 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的范围广、群众多、根基厚,要实现文化小康,核心任务就是基层文化建设。从农家书屋到歌舞表演,从读百本书到看百部戏,基层文化形式可算是花样百出,可是好与坏又该如何评价?应当有三个标准:一是内容供给的齐全度,是否接地气、有人气、亮点多;二是服务形式的创新度,是否周到细致、喜闻乐见;三是群众的满意度与参与度,群众是否愿参与、乐参与、勤参与。 首先,文化内容的供给要贴切,要优质,更要多元。贴切是把群众“要文化”和我们“送文化”匹配起来,输送符合群众需求的文化,让好钢用在刀刃上,为社会节约有限的资源和力量,避免出现内容陈旧,不符合农村实际、农民需求、农业发展的“一锅煮”和“一招鲜”的现象。同时,内容设计要精细入微、内容供给方式要多元,避免出现粗制滥造。对于政府不擅长的内容要大胆引进社会主体,购买服务,而政府只需把好质量关。 其次,服务形式的创新要追求设施全、人才多、覆盖面广,唯有如此才能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目前大部分农村都有农家书屋、群众活动等基础文化设施,可是仍然信息孤立、不成气候。庆幸的是少数地区已经率先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技术联通基层。它们搭建好市、区县、街镇、居委和村等公用文化服务网,明确责任,配备人才,实现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这类联通基层、惠及百姓的举措更需要制度化、常态化的保障。重大文化购买项目的公开,重点文化工作的督察督办,重要经验的分享交流都需要建立机制,否则只能是一阵风,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最后,群众的满意度、参与度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落脚点。内容供给和服务形式已是标本兼顾了,只要做好了这两件事,群众的满意度不难提高。但是群众的积极性该如何激发呢?其实群众不单单指农民、居民,更应该包括各行各业、各类主体,只要是有心参与、有力参与的对象,我们都应该举手欢迎。比如文化志愿者、乡村电影放映员、文艺骨干甚至投资公司、教育培训机构等都应该加入到基层文化群众的队伍中来,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政府也不能闲着,支持力度和宣传力度都要加强,让群众看到基层的文化前景,看到利益,看到希望。 文化深耕于大地、根植于人民,只有贴近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文化,才能繁花似锦、群星璀璨,才能历久弥新。与此同时,内容供给有人气,服务形式受欢迎,群众满意愿参与,是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力点,只有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1016字)猜你喜欢: 1. 2024年北京申论真题练习解析 2. 2024年国考申论模拟真题解析 3. 2024年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 4. 2017国家公务员申论真题及答案 5. 2017公务员申论预测题含答案 6. 2017公务员联考申论真题及答案

标签:文化   公务员   基层   考试   群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公考路网立场,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k6./wenda/1181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