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问答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诗人“团体”之吴中四杰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1)

[本站 今天公考路网(gk6.cn)分享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诗人“团体”之吴中四杰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本文导读目录:1、事业单位公…

今天公考路网(gk6.cn)分享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诗人“团体”之吴中四杰1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现在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

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诗人“团体”之吴中四杰1

2、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1

3、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宋朝以后著名的农民起义1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诗人“团体”之吴中四杰1

  白居易曾在诗中写到:吴中好风景,风景无朝暮。晓色万家烟,秋声八月树。读到此句,横卧千里,柳袅烟斜的瑰丽江南跃然眼前,古人说人杰地灵,吴中山水秀丽,商贾往来多有富足,自是文人墨客,世家大族扎根落脚的胜地。从古至今,无论是三国的陆逊,唐代的吴中四士,还是明清时期金圣叹,他们政治抱负和文学成就在令人赞叹的同时,也将目光聚焦在了这一方锦绣春色。当然除了诗歌繁盛的唐代,明代作为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文学家必然要拥有足够的关注度。那今天我们来分享在元末明初生活在吴中地区,并称为吴中四杰的文学家: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一、基本内容

  (一)高启

  高启,字季迪,号槎轩,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高启出身富贵,父母早亡,幼时敏慧,过目不忘,元末起义,被招至张士诚门下,但生性清傲,厌恶官场。后来朱元璋曾拟委任他为户部右侍郎,他固辞不赴,返青丘授徒自给。又因官场牵连,最后腰斩而亡。

  他的诗博采大家之长,并无风格用典的偏好,其内容大部分都反映民间的生活,词语质朴,情感真挚,在春花秋月中写尽了烟火凡间。诗人历经朝代变迁,诗作中无论是吊古,抑或抒写怀抱之作,都寄托了较深的感慨,风格苍劲豪放。在元末明初这段以演义、小说、戏曲为主流文化大背景中,可以独树一帜的挑起发展诗歌的重担,更重要的是他的诗歌一扫元末以来华而不实的诗风,推动了诗歌的继续向前发展。著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文集《凫藻集》,词集《扣舷集》。

  (二)杨基

  杨基,字孟载,号眉庵。元朝末年,祖父迁任至江左,一家从四川搬到吴中。成年时正值天下大乱,他接受张士诚的招揽,入幕成宾,为丞相府记事。明初为荥阳知县,后迁至山西按察使,因为被进谗言丢失官职,罚在公所服劳役,最后过度劳累去世。

  杨基擅长写诗,同样书画在当时文人间也是一绝,尤其是山水竹石的绘画作品,为人惊叹,而且有较高的收藏价值。但是因为诗人自己的政治立场,大部分的诗作维护元朝的统治地位,明朝建立后,依然不忘前朝。他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像高启的具有力度,还是沉迷于元诗奢靡华丽的习气,特别是无题和闺阁题材。但是,写景咏物的作品风格自成一派,观察细致而富有想象力,表达脱俗却贴切,真正做到情境合一,比如名句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一树杨花三日雨,池塘春水绿萍多等。他的五言律诗诗风清丽,咏古诗壮怀激烈,例如代表作《岳阳楼》,文坛赞誉杨基为五言射雕手。

  (三)张羽

  张羽,字来仪,更字附凤,号静居。他早年随父任职江浙,后与徐贲约定侨居吴兴,为安定书院山长。洪武初年入京,得不到朱元璋喜好,洪武四年又至京师,为太常丞,后来流放岭南,半途中被投江淹死。

  张羽与前两位不同,他更喜欢为撰写的书籍进行批注解释,字藻深刻典雅。他的诗词内容多为对自己的反思总结,风格质朴,韵律感十分和谐。当时世间传有吴兴八景,虽然官方称为在万历年间才正式形成,但是,明代初期的张羽便以八景之名,作了八首近体诗,合成《吴兴八景》。

  (四)徐贲

  徐贲,字幼文,号北郭生。起初张士诚抗元,招为僚属,徐贲与张羽结识之后,一见如故,避居湖州蜀山。明朝初年,被人举荐入朝,后来官至奉使晋、冀,授给事中。历任御史、刑部主事、广西参议,官至河南左布政使。洪武十一年,军队打仗路过任职地,他因为军队过境犒劳失时而被判入狱,最后以犒师不周之罪处死。

  徐贲写诗,但诗作所存不多,他更擅长的是画山水,画法取自五代十国的绘画大师董源、居然,笔墨清润,十分擅长画墨竹,又称明初十才子之一。存世画迹有《蜀山图》等。而他的书法风格奇异,小楷端正娟秀又不失力道,草书跌宕苍劲,酣畅淋漓。

  二、考点

  历史上大神四人组很多,例如永嘉四灵、初唐四杰、弘正四杰、文章四友、苏门四学士、元曲四大家等等,不一而足,而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江南吴地,除吴中四士外,还有同样出名的吴中四杰、吴中四家与吴门四才子,在考试中大家要注意加以区分。

  【试题演练】(单选)明初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以诗齐名,其称号是( )

  A.吴中四杰

  B.吴中四才子

  C.吴中四士

  D.吴中四友。

  【答案】A。解析:吴中四杰是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的并称,此四人都以诗文著称于世,故称吴中四杰。故本题答案为A。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1

  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在中国古代,为了保证国家对于人才的选拔顺畅和控制有效,不同的时期有着相应的制度。本文就我国古代的选拔制度进行梳理,帮助大家更好复习。

  一、先秦时期: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期,卿是古代对高级官吏的称呼,禄就是官吏所得的薪俸,是奴隶主贵族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分封自己的家属来做官的一种制度。采取亲贵和一的形式,也就是世世代代都可以世袭这个官职,父亲退休了儿子可以继续继承官职,由于是世袭一出生就决定了是否可以当官,所以这个就属于贵族的选官制度了。由于官职可以世袭,世卿世禄制又称作世官制。

  其实这样选拔人才的弊病很明显,导致了当时的阶级固化,贵族永远是贵族,平民永远是平民,官职永远对庶民封闭,努力发奋不如投个好胎。如果哪个贵族生出了个傻儿子,也无可选择;而那些真正有才学的人也会被埋没,永无出头之日。

  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渐渐崩溃,客卿、食客开始出现,但这些人也多是落魄的贵族,底层民众很少能够出人头地。

  二、秦朝:军功爵位制

  秦的军功爵制主要包括两项内容:其一,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这就是说凡立有军功者,不问出身门第、阶级和阶层,都可以享受爵禄。军功是接受爵禄赏赐的最必要条件。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是取消宗室贵族所享有的世袭特权,他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仅凭血缘关系,即属籍,就可以获得高官厚禄和爵位封邑。

  军功爵制不论出身门第,贵族与平民一致对待,按照军功的多少接受封赏,只要斩获敌军军官的一个首级,就能获得爵位,斩杀越多,爵位越高。奴隶可因军功变为平民,平民可因军功变为高官,血统传承变为以客观的价值进行等级评定,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积极性。

  三、汉代:察举制、征辟制

  两汉时期还是以察举为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

  察举制的确立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是一种自下而上推举人才的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征辟制也是汉武帝时期设立的,征辟主要是由上而下征召那些有一定才能又不肯出仕的社会贤者、隐居高士、学者名流。

  四、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官制度,各个州郡推选大中正一名,由大中正选出小中正,中正负责品评人才,人才的等级以家世、行状和定品为依据,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而后由中正将审定的等级呈交吏部,吏部以此为据,决定官员的升迁和罢免。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既重家世,又重德才,同时将官员任免权收归中央,加强了皇室对地方的统治。

  但到了后期,官吏选拔的定品完全由门阀世族掌控,才学与品德渐渐被忽略,家世变得尤为重要,基本上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随着门阀制度衰落,九品中正制在隋朝废除。

  五、隋唐之后:科举制

  科举制度从隋炀帝时正式确立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止,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为重要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唐朝时,考试分为常科、制科,常科既分期举行的考试,制科是圣人下昭临时举行的考试。唐玄宗时,诗赋是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唐朝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宋朝时的科举制度,并无太大的变化,因为重文轻武的原因,故而对科举十分重视,并开始将试卷进行糊名和誊写,以防止徇私舞弊,糊名相当于现在试卷遮挡名字进行装订。

  科举考试分为四个级别,最低的一级叫院试,由府、州、县的长官监考,考试通过后为秀才,秀才可以参加乡试,这是省一级的考试,考中的就成了举人,第一名叫做解元。举人有资格参加再高一级的会试,由礼部主持,考取的叫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贡士可以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由皇上亲自主持,叫殿试。通过考试则为进士,第一名叫做状元,第二名叫做榜眼,第三名叫做探花。

  乡试、会试、殿试均获得第一名,则称为连中三元,即解元、会元、状元。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试题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这样的要求严重地束缚了人的思想,顾炎武曾说: 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和《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就是受到八股文科举制度迫害的读书人。

  【试题演练】(单选)从隋唐时期开始,科举制度就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选拔制度,下列关于科举制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确立,到光绪三十一年结束。

  B. 从唐玄宗时,科举设立武举和殿试。

  C. 从明朝开始八股取士。

  D. 连中三元是解元、会元、状元。

  【答案】B。解析:科举制度从隋炀帝时正式确立到光绪三十一年废止,唐朝武则天创立武举和殿试,明清时期开始八股取士,连中三元是解元、会元、状元。故本题答案为B。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宋朝以后著名的农民起义1

  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毛泽东说过: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今天我们继续来说一说我国古代著名的农民起义。

  1.方腊起义

  方腊起义,爆发于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和蔡京、童贯等人一直压榨百姓,百姓苦不堪言,很多百姓在走投无路之下投奔方腊,于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在歙县七贤村起义。 起义波及浙江省全境和安徽、江苏南部、江西东北部的广大地区,部众发展到近百万,威震东南。后方腊被俘,起义军后续逐渐被宋军镇压,无奈以失败告终。

  2.李自成起义

  明朝末期,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天灾人祸也不断发生,人民苦不堪言。各地纷纷起义,李自成起义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重要一方。在起义的过程中,在牛金星等人的辅佐下,提出均田免赋平买平卖等口号,获得广大人民的欢迎,散布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民谣。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致使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是为甲申之变,至此明朝灭亡。一片石战役后,李自成退入北京称帝。满清贵族入关后,联合进攻农民军,李自成迎战失利,退出北京,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五月十七日,李自成在湖北通城县遭到当地乡勇误杀,李自成余部继续抗清斗争。

  这次起义,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是明朝灭亡的标志。

  3.张献忠起义

  明末的农民起义中,除了最知名的李自成起义,还有张献忠起义。与李自成的幼年相似,张献忠也是出身贫苦家庭,但从小聪明倔强。跟父做小生意,贩卖红枣。明末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民不聊生。张献忠据米脂十八寨起义,实自成一军,此后,张献忠率领部队转战陕、晋、豫、鄂间,队伍由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取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湘赣农民群起响应;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攻取四川后,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即帝位,年号大顺,严厉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南下,张献忠引兵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死。

  4.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是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领导的广西桂平县武装起义。鸦片战争后,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清朝统治者更加腐朽,英国的大炮,也使广大的中国人民在睡梦中惊醒,中国社会开始动荡起来。就是在这种动乱当中,洪秀全在广西桂平金田村领导了农民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这次起义影响很大,对腐朽的清王朝也打击甚大,只是最终在清王朝的镇压和内乱中走向灭亡。

  例题

  明朝灭亡的标志是( )

  A.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

  B. 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北京

  C. 清军入山海关

  D. 清朝迁都北京

  【答案】B。解析:李自成通过农民起义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致使明思宗朱由检自缢于煤山。这次起义,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是明朝灭亡的标志。故本题答案为B。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诗人“团体”之吴中四杰1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选拔人才制度1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中国古代诗人“团体”之吴中四杰1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标签:起义   制度   人才   古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公考路网立场,所有(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 56325386@qq.com 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gk6./wenda/109008.html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