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史
本篇汇总了中国各阶段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常识判断常考的知识点,请考生认真复习。
中国科技史源远流长,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浩若烟海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就最大的是农学、天文学、数学和中医学,诞生了诸如“四大发明”等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众多科技成果。
中国四大发明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而且这时也开始利用蚕丝。
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青铜时代;青铜器;瓷器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数学上确立了十进位制;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后世尊为“脉学之宗”。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秦汉时期——农业上,轮作制已经确立;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首次记载了人工呼吸、药物灌肠和胆道蛔虫治疗方法,后人尊称"医圣";
《九章算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
张衡地动仪器;
蔡伦造纸术,造纸术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
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长城的建造体现了建筑技术的发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刘徽、祖冲之、张子信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刘徽提出割圆术,得圆周率为3.1416 ;
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进一步精确到3.1415926-3.1415927之间,比外国早近千年。其数学专著《缀术》成为唐朝及中世纪朝鲜、日本的教材,这一成果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
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
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
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
唐朝——
唐朝农业生产工具又有新的进步。曲辕犁就出现在唐朝。还出现了新的灌溉工具水车和筒车。
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首次测量了子午线的长度;唐代孙思邈著有《千金方》,后世称为药王;唐高宗时编《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
中国《金刚经》的印制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雕版印刷。
北宋——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沈括《梦溪笔谈》科技史珍贵遗产,一部涉及古代汉族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元朝——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许衡、王询、郭守敬《授时历》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郭守敬指挥修建通惠河;王祯编著《农书》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伟大著作;王祯设计出木活字及转轮排字架。
明朝——
李时珍《本草纲目》(1578年)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朱载堉《律学新说》(1584年);
潘季驯《河防一览》(1590年);
程大位《算法统宗》(1592年);
屠本畯《闽中海错疏》(1596年);
徐光启《农政全书》(1633年),主导思想是"富国必以本业","农政"思想;
宋应星《天工开物》(1637年),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1640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比较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
吴有性《瘟疫论》(1642年);
《崇祯历书》是在以崇祯帝为首的明朝政府组织支持下修纂的一部引进西方数学天文知识的大型丛书,被誉为“欧洲古典天文学百科全书”。
清朝——
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
清代名医王清任著有《医林改错》,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
王锡阐著有《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
梅文鼎《古今历法通考》,是中国第一部历学史。他的数学巨著《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他在该书的《方程论》部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方程的独创性;
明安图写出了《割圆密率捷法》四卷,是中国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清帝国新疆地区。
中国近现代科技——
李四光,从理论上推翻了中国"贫油"的结论,为创立地质力学理论和中国"两弹"的研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华罗庚,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解析数论学派”创始人。
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导弹之父”,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中国于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弹;
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之父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1960年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成功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中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70年我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71年我国研制的第一枚洲际导弹首次飞行成功
1975年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
计算机
1983年“银河—Ⅰ”巨型计算机诞生
1992年“银河—Ⅱ”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7年,运算130亿次/秒的“银河—Ⅲ”计算机研制成功
2013年5月我国研制成功世界上首台5亿亿次(50PFlops),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是继2010年我国“天河一号”首次夺冠之后,中国超级计算机运算速度重返世界之巅
南极考察
南极科学考察站:长城站(1985年)、中山站(1989年)、昆仑站(2009年)
深海运载技术
2002年,将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制列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专项,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
2010年8月“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试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继美国、法国、俄罗斯、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2011年,中国载人深潜进行5000米海试“蛟龙号”成功
2012年“蛟龙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7000米,工作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
2013年“蛟龙号”在南海海域搜寻的冷泉区,发现了大量的贻贝、蜘蛛蟹等海底生物;创造四天四次下潜纪录,并首次搭载女乘客(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副教授杨群慧)下潜
航天史
载人航天三步走:第一步,无人、载人飞船(神一至神四:无人上天;神五至神六:载人上天);第二步,空间交汇对接〔神七航天员空间出舱,天宫一号和神八、神九、神十空间对接探索);第三步,空间试验站(长期性航天空间站,辅助其他航天工程开展工作)
中国航天大事记
1999年11月20日,我国“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甘肃酒泉航天发射基地发射成功。
2001年1月10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2年12月30日,我国“神舟”四号无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航天员杨利伟成为首位飞上太空的中国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中国航天员被送入太空。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首次承载三名宇航员进入太空,承载的宇航员是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成功进行出舱活动(又称太空行走)。神舟七号载人飞船飞行任务的主要目的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011年9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进入预定轨道。11月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顺利将景海鹏、刘旺、刘洋3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并完成首次载人交会对接。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神舟十号搭载三位航天员飞向太空, 将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我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航天员在天宫一号通过质量测量、单摆运动、陀螺运动、水膜和水球等5个基础物理实验,展示失重环境下的物体运动特性、液体表面张力特性等物理现象。飞行乘组由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女航天员王亚平组成,聂海胜担任指令长
中国卫星发射中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以及筹建中的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位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附近,建设工程于2009年9月14日正式开工,中国首个滨海发射基地。
低纬度滨海发射基地,文昌航天发射场不仅可用于满足中国航天发展的新需要,还能借助接近赤道的离心力,使火箭燃料消耗大大减少,亦可通过海运解决巨型火箭运输难题并提升残骸坠落的安全性
发射中心建成后将完全对外开放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俄罗斯的(GLONASS)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探月计划(嫦娥工程)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嫦娥一号”卫星是我国第一个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的国家。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嫦娥二号”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2颗月球探测卫星。
2013年12月2日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它携带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并实现了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