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路网(www.gk6.cn):行测试题中常识判断是必考的,常识部分,总共25个题目,每个题目0.5分,共计12.5分。而常识判断又分为政治常识,法律常识,经济常识,科技常识,人文常识,历史常识等。我们公考路慢慢为大家总结,先来看政治常识:公务员考试复习资料:常识判断毛泽东思想重要著作
著作名称 | 写作时间 | 主要内容 |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 1925 |
(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文章) 1、关于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中国革命所处的时代决定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只能由中国无产阶级来领导而不能由资产阶级来领导。 2、关于社会各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⑵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是中国革命的敌人;⑶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软弱性、妥协性;⑷小资产阶级是无产阶级最接近的朋友,农民是最可靠的同盟军;⑸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1930 |
(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1、建立红色政权的必要性及其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2、阐述了中共领导的红军和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发展的可能性,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3、明确地提出巩固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路线和政策。4、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反对本本主义》 | 1930 |
1、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调查同样没有发言”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口号。 2、阐明了调查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及调查方法即阶级分析方法。 3、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科学概念,并首次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重要思想。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胜利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论上的依据,基本形成了包含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因子,基本形成了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 1935 |
1、指出当时时局的基本特点是:日本帝国主义“正准备吞并全中国,把全中国从各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变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2、进一步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论证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1936 |
科学的分析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四个特点: 1、中国政治、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而且经历了1924-1927的革命; 2、敌人强大;3、人民军队弱小;4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1、4这两个特点决定了人民军队可能发展战胜敌人;2、3这两个特点决定战争的持久性和艰苦性。 |
《实践论》 | 1937 |
1、提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特征: ⑴实践是认识的源泉;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⑷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揭示了认识的辨证发展过程: ⑴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能动地飞跃到实践。 3、发展了认识论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思想。 |
《矛盾论》 | 1937 |
1、坚持和发展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2、提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原理;3、论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原理。 |
《战争和战略问题》 | 1938 |
(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具体道路和形式。2、运用联系的观点具体分析了战争问题,指明战争是中共主要的斗争形式。 3、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了战争进程,确定党的军事战略的转变。4、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明确学习的重要性。 |
《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 | 1938 |
主要内容有: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
《论新阶段》 | 1938 | 毛泽东为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政治报告,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面向全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
《<共产党人>发刊词》 | 1939 |
1.总结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提出了“三大法宝”,2.论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反复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根本的思想原则;4.把党的建设称为一个“伟大的工程”。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1939 |
1、毛泽东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问题,精辟的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根本依据”。 2、系统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性质、前途和领导权等问题,指出中国革命是无产阶级的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并指明了中国现阶段革命的主要对象或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本国的地主阶级。 3、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步,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这一全新的科学概念。 4、进一步揭示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及建设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 |
《新民主主义论》 | 1940 |
1、深入论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特点,为中国革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客观依据:首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其次,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再次,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 2、革命阶段论和发展论相统一的观点,论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法统一的观点,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制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提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方案。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归人民共和国所有,没收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容许民族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实行“节制资本”;文化纲领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 4、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共产主义思想的领导与新民主主义的行动纲领的实践辨证统一的观点。 |
《改造我们的学习》 | 1941 |
1、将主观主义分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科学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含义,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的本质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 |
《整顿党的作风》 | 1942 |
1、任何事物都包含矛盾,要取得胜利,必须解决党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矛盾; 2、坚持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反对理论脱离实际的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 3、依据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关系的原理,揭示和阐明了党内团结与斗争的辨证关系。 |
《反对党八股》 | 1943 | 1、剖析了党八股产生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2、主观唯心主义是党八股的主要哲学基础;3、形而上学是党八股的最主要的思维模式。 |
《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 | 1943 | 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做了理论概括,把党的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统一起来。“在我党的一切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
《论联合政府》 | 1945 |
1、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⑴理论联系实际;⑵密切联系群众;⑶批评和自我批评。 2、坚持和发展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3、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的标准。毛泽东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
《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 1947 |
1、第一次提出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⑴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⑵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⑶保护民族工商业。 2、提出土改的两个原则:⑴必须满足贫雇农的要求;⑵必须坚决地团结中农不要损害中农的利益。3、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 |
《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 1948 |
1、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当前历史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其中“人民大众”就是指革命动力。 2、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3、完整的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土地改革的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土地改革的阶级路线),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土地改革遵循的总原则),发展农业生产(检验土地改革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 |
《论人民民主专政》 | 1949 |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是对人民实行民主,对敌人实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的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和工农联盟(领导者和阶级基础是决定国家政权性质的关键因素)。 3、人民民主专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4、制定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 1949 |
(实现伟大历史性转变的纲领) 1、毛泽东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实现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恢复和发展生产)和主要途径。运用矛盾转化的观点,阐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进入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 2、运用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分析党的工作任务的特殊性和国内各阶级的状况及其采取相应的基本政策。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家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阐明了全国胜利后的国家政权的性质和阶级斗争的特点,并以不断革命论和发展阶段论相结合的思想武装全党。 4、毛泽东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阐述了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侵蚀和攻击。 |
《不要四面出击》 | 1950 |
1、提出了“不要四面出击”、“不可树敌太多”,应该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击当前最主要的敌人,同时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 2、根据毛泽东提出的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党对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采取了谨慎稳妥的步骤,十分注意团结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集中力量肃清国民党残余势力,推翻地主阶级,同帝国主义斗争到底。 3、会议着重批评了那种可提早消灭资本主义、实行社会主义的思想。 |
《论十大关系》 | 1956 |
1、以苏联经验为借鉴,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精辟的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正确处理的十大关系: ⑴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⑵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⑷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⑸中央和地方的关系;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⑺党和非党的关系;⑻革命和非革命的关系;⑼是非关系;⑽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2、阐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辨证关系,发展了唯物史观。3、辨证地分析了独立自主和学习外国的关系。 4、另外报告中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是和民主党派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文化方针)和”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总原则)的重要方针。 |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 1957 |
1、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规律,必须用对立统一规律来观察社会主义社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概念,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主要是三点: ⑴矛盾普遍存在;⑵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⑶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同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在性质,运动特点,解决方法途径方面有着本质不同。 2、提出了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阐明了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方针和方法。 3、提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高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在文中对国家、个人、集体的关系,毛泽东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4、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还没有完全结束,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是长期的,曲折的。5、“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我国文化艺术,促进科学进步的根本方针。6、坏事具有两重性,努力创造条件使坏事变好事。 |
习题精练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