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 D
公考路解析:
第一步:判断考察定义
题目考察“排中律”,所以仅需在题干中阅读“排中律”。
第二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
关键词包括“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同一条件”,“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必定有一个是真的,不会同时都是假的”。
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
A中王某的说法不符合关键词“同一时间”,因此不属于违反排中律,而是违反了矛盾律;B中的“年轻”是相对概念,不符合关键词“同一条件”,因此不属于违反排中律;C中该教育工作者的行为不符合关键词“同一时间”,因此不属于违反排中律,而是违反了矛盾律;D中孟什维克观点完全符合关键词,认为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同时都是假的,因此属于违反排中律。综上,故正确答案为D。
2.答案: B
公考路解析: 依据此题的定义可以得出,行为犯无需发生物质性的危害结果,而不问结果如何。而结果犯则发生一定的物质性的危害结果。A、D选项都涉及到了公私财物,C选项中他人的生命也属于物质性的范畴,所以A、C、D都是结果犯,只有B选项是行为犯。因此本题答案为B。
3.答案: A
公考路解析: 题干中关于“角色间冲突”是指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的时候产生的冲突,主要表现为两个情形:一是空间和时间上的冲突;二是行为模式内容上的冲突。A项中,小强放学回家担任大人、家长、学生三个角色,三角色间在时间上存在冲突,所以有他“直到凌晨才能完成学习任务”;B项中,王林扮演了丈夫和儿子2个角色,但没有表现出角色间的冲突;C、D两项不涉及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4.答案: C
公考路解析:
外部公众的定义要点是:①内部公众>(>有着直接的归属关系>)>外;②有着利益关系。>A>项不符合①,属于内部公众;>B>、>D>两项均不符合②。故答案选>C>。
5.答案: C
公考路解析:
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
感觉:关键词为“感官对多种不同能量的觉察”;
知识:关键词为“对客体的如实区别或联系”;
推理:关键词为“从已有知识得出新知识”。
第二步:逐一判断例证,得出答案
例证(1)竹竿被水折成两段,是视觉对水面上的竹竿和浸入水中的竹竿的觉察,符合“感觉”的定义;
例证(2)揭示竹竿未被折断的原因,是对竹竿浸入水中这一现象的如实分析,符合“知识”的定义;
例证(3)只说竹竿被折成两段是由于客观不同,没有体现出“感官对多种不同能量的觉察”、“对客体的如实区别或联系”、也没有“运用法则从已有知识得出新知识”,不符合上述三个定义中的任一个。
故正确答案为C,只有两个例证与定义相符。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