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化软实力申论范文:传承清明文化 弘扬时代精神
清明节是传统节日中一个由节气命名的节日。作为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它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中,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淀了浓厚的历史底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伦理观念、审美情趣、道德信仰和社会风俗。
清明扫墓,既为追念亲恩、缅怀先人,也为敦亲睦族、慎终追远。但也有个别地方,助推传统节日向庸俗化发展。有的大操大办,尽显铺张,把祭奠活动搞成讲排场、比阔气的场合;有的流于形式,把哀思停留在烧香磕头上,曲解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文化内涵;更有甚者,大搞迷信,伤风败俗,烧“麻将”、烧“情人”,不仅污染了生态环境,更污染了精神世界。这些做法,背离了清明节的本意,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必须坚决予以抵制。
传承清明文化,要推崇文明祭祀。习俗是顺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当时代发展需要移风易俗来适应和满足社会需求时,传统习惯和方式就要更新换代。当前,生态环境治理是全国各地面临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屡受群众关注。焚香燃烛、点炮烧纸这种习俗极不合时宜。清明节并非“烧纸节”,祭奠先人也应拥抱现代文明,让古老的传统节日与时俱进,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无论立足当前还是放眼长远,都应当坚持低碳环保的原则,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础上传承清明文化。近年来,各地大力倡导“生态清明”,通过网上祭奠、纸钱换鲜花、植纪念树等健康、文明、安全、低碳的形式开展祭扫活动,逐渐形成了绿色清明、文化清明的良好节日氛围。这些方式,于人于己都有益,既继承了传统文化,又顺应现代文明,与时俱进。
传承清明文化,要诠释精神内涵。清明祭祀在寄托对已故者哀思的同时,也应体现对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和沿袭。欧阳修在《泷冈阡表》中说,“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环顾四周,我们身边薄养厚葬的例子比比皆是,留下很多“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追思逝者,是为了更加珍惜身边的人,隆重的葬礼、丰厚的祭品,远不如亲人活着时尽到自己的孝心。孝道的实践在家庭,每个人扮演好家庭中的角色,晚辈应承担起赡养老人的义务,善待和照顾自己尚健在的亲人,长辈应通过良好家教、家风,给儿女做好表率,用实际行动展现和宣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修身齐家来丰富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传承清明文化,要重塑民族之魂。清明时节,在追思亲人之时,还应该感谢那些为了新中国建设和发展而勇于献身的先烈。没有前赴后继的牺牲就没有光辉灿烂的发展成就,没有救黎民于水火的壮志就没有中华民族的崛起,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始终有着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始终挺着一根压不弯的脊梁。清明之际,追思先烈,就是要满怀感恩之情,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不懈奋斗。特别是在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今天,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立足本职岗位、创造良好的业绩,充分发扬攻坚克难的优良传统,以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推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
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不仅是忆往昔念故人的节日,更预示着新的开始、新的征程。让我们在“清洁而明净”的日子里,修正自己、带动后人,弘扬传统美德、传承优秀文化,以全新的状态迈步人生的旅途。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