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链接
2016年12月,中国农科院61项新技术和新产品“走出国门”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这批技术和产品遍布亚、非、美、欧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育种、植物保护、畜牧医药等等,有力配合了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农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这也是继高铁、核电走出去之后,又一个中国科技走出去的成功案例,成为又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也备受鼓舞。
现状
提起农业,一般会认为有点“土”,科技含量不高。事实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上升,以及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科技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质的飞越。权威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的科学研究水平离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仅为5到10年,在一些领域,如杂交水稻、禽流感疫苗、转基因抗虫棉等已经达到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农业科技走出去的实践再次证明,我国的科技完全可以走出去,可以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只要抓住增强自信、持续开展自主创新这个关键,未来会有更多的科技走出国门,助力中国创新成为全球创新的重要一极。
我国的农业科技并不“土”,完全可以走出去并且引领世界科技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自信,持续开展自主创新。
启示
首先,要有国际视野。注重国际合作不仅是中国农科院多年来的传统,也是重点工作之一。从2002年起,中国农科院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吸引了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人才。以中美两国签署的首个中国生物农药“阿泰灵”海外独 家代理合作协议为例,其主要研制者邱德文研究员2002年回国后就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思路,研制一种诱导免疫的农药。开阔的国际视野正是该项成果的基础。
其次,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近年来,中国农科院实施的“科技创新工程”,以 “建设世界一流农业科研院所”为目标,突出体制机制创新,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凝练科研方向,加强人才团队建设,改善科研条件,全面提升创新能力,从而催生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技成果,增强了走出去的实力。
再者,要有超前的洞察力。10多年前,当禽流感疫情向我们袭来的时候,中国农业科学院研制成功的禽流感疫苗成为阻击疫情的锐利武器。其实早在1994年,从美国回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工作的科学家就力主开展对禽流感的研究。可以说,正是这种超前的洞察力奠定了中国禽流感研究在世界的地位。
第四,要坚持自主创新。要走向世界,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就寸步难行。上世纪90年代,我国黄河流域棉区大面积暴发棉铃虫,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外方代表来到中国,提出只要肯出数千万美元,就可以把转基因抗虫棉技术转让给我国,但条件是中国不能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的育种。深思熟虑之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最终做出了一个有胆识的决定:不管道路多么坎坷,一定要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虫基因和国产转基因抗虫棉。如今,“中棉系列”棉花新品种能走向世界,最根本的还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