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海公务员《申论》真题B卷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答题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4.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应立即停止答题,将试题本和答题纸留在桌上,然后离开考场。不得将试题本带出考场。
5特别提醒: a.本试卷科目代码为“21”,请考生务必将答题卡“科目代码”栏内对应数字涂黑,否则无法评分。 b.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所有试题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必须使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卡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严禁折叠答题纸!
二、给定材料
材料1: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文化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和互动的基石。城市是文化、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摇篮。在这里各种社会活动的互动、碰撞和创新,创造出了新的理念和协作。一座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如果没有文化带来的软实力,核心竞争力无从谈起。
据“2013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纽约、伦敦、北京和巴黎分列前四,上海位列第14位。本次国际文化大都市排行榜指标设计的核心理念遵循“3D”原则,即活力(Dynamism)、多元(Diversity)和差异(Difference)。排行榜以“综合性”和“特殊性”为标准选取了世界上100所城市,样本之大是既往城市排行榜无法比拟的。所有数据均来源于各城市政府官方网站、各城市文化年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统计结果。由此可见,上海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开放程度方面还有待加强。
材料2:
上海话是上海悠久历史中形成的方言,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上海原处于吴地并不发达的海滩,开埠前,上海话是吴语中发展相对滞后的语言,因此在上海话中至今保存着比别的地方更多的古代语音,词语和语法现象,反映出古代江东文化信息。
上海话在开埠后汇入了各种语言和方言,在文化碰撞、交汇和发展过程中汇聚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商业社会的各种词汇、成语和言语。发达的商业活动使大量的商业词语,如“撬边”、“卖相”和“套牢”等,被引入到上海的日常用语中来。上海文化是中西文化交融和勇于创新的文化。当年,对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上海人发现一件就创造一个名词,大量新词如自来水、电灯泡、马路、洋房、书局、报馆、沙发、课程、马达、麦克风、敲竹杠、小儿科等等,这些词语后来大多为普通话所吸收,反映了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渐进。上海方言中所包容的文化积淀,与上海的石库门等近代建筑这些物质文明相融合,是上海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勤奋的遗产,成为中西交融的、博大多元的、雅俗同赏的海派文化的重要根基。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思想情调以及多样化的文艺趣味都溶化在上海话的海派文化中。吴侬软语伴随着上海人的亲乡情节,荡漾在那些具有浓厚乡土情的上海话民歌、童谣、绕口令、顺口溜、谜语、老古闲话和文艺作品里,萦绕在闾里巷间。充分挖掘上海方言这个丰富的宝藏,可以将上海人民的生活细貌、民俗文化和社会变迁展现得栩栩如生。
上世纪90年代后,上海方言成为上海人排外、不尊重外地人,并依赖语言设置交流障碍的“罪魁”之一。曾任教小学的退休教师谢阿姨回忆当年校园沪语“禁令”,对一条标语印象深刻:“不说脏话、不说方言、做文明的好孩子”。从小生长在上海的谢阿姨对此深表忧虑,“上小学的孙子虽然听得懂上海话,却说不好”,心痛之余,她得空就教孩子念老上海童谣。
时至今日,沪语的生存状态十分严峻。不少已过而立之年的“80后”上海人所说的沪语已略微走样。“90后”口中的沪语,从发音、词汇到语法已接近普通话了。至于“00后”的孩子们,情形更糟糕。在“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暗示面前,家长大部分选择了用普通话或英语与孩子交流,鲜有说上海话的。
某杂志就上海方言、建筑、文化、教育等核心竞争优势开展的网上调查显示,只有31.4%的中学生表示会说上海话,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不会说。莫沪语专家表示,近年出生的幼儿们如果再不开口说上海话,沪语传承就会出现一个长达30年的断层,这将危及上海方言的生命。
多元的娱乐消费使地方戏剧的观众日趋老龄、小众。而今,地域文化最好的载体就是方言。为留存沪语的血脉,上海文化工作者做了不少工作。《新民晚报》的“上海闲话”栏目大受读者好评;沪语输入法业已问世;2012年6月,上海电视台的《新闻坊》试播沪语版后,反响热烈,观众猛增三成。不少网友表示:“沪语播报每周一次太少,最好每天都有”;“能不能每天用上海话讲啊?我保证天天看”。
新学期伊始,沪语兴趣班走进学校。虽然是选修的拓展课程,但很受学生喜爱,报名者众多。不久前上架的首部小学沪语教材---《小学生学说上海话》,旨在从称呼和习俗等方面教孩子讲上海话,该教材已进入小学课堂,不少家长和师生点赞。
材料3:
有“远东第一监狱”之称的上海提篮桥监狱最初由英国人修建,一直使用至今,是国内历史悠久的监狱。提篮桥区域也是二战期间最著名的犹太人聚居地之一。2013年7月,一则该监狱即将搬迁的消息引发关注。7月24日,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街道一商用地块以总价10.44亿元被拍卖,折合楼面地价26831元/平方米,溢价率为49.1%。地产界普遍认为,这是对提篮桥监狱搬迁后周边楼市的“价格测试”。如何在城市建设与保护地域文化之间寻找平衡点?这道老题目成为我国沿海最大开放城市的新课题。
因为监狱的存在,提篮桥区域在上海翻天覆地的城市建设变化中,显得格格不入。政府和当地居民都将其视为发展障碍,但学者又呼吁保护它,矛盾重重。50多岁的严小妹(化名),在离提篮桥监狱高墙10米外的街口开了一家香烛店。往监狱反方向走几十米,就是下海庙-----上海历史最悠久的寺庙之一。她自幼生活在这里的一间15平米的临街房子里,儿子在大学住校了,留下她和老伴。“小时候这里很热闹。提篮桥是市中心,离外滩近,不比南京路差。杨浦区很多地方那时候还是乡下。”严小妹说,但这种优越感随着城市建设进程逐年下降。“50年来,这里几乎没有变化。”在上海人的词汇里,“提篮桥”已经成了监狱的代名词。当地居民王老伯说:“ 年轻人一结婚就搬走了,儿媳不肯住在这里,谁愿意住在监狱旁边?”“这里谁不希望监狱搬走啊?搬走了我们才能拆迁,谁不想住新房子?”这是严小妹现在的想法。附近很多条件好的住户都搬走了,把这里的旧房子出租。离监狱一两公里的地方,某国际金融广场正在热火朝天的赶工建设,一家超五星精品酒店即将投入使用,上海港国际客运码头与东方明珠隔江相望……附近还有浦西第一豪宅、上海第三代写字楼,这些都时时刺激着严小妹和她的邻居们,他们也渴望着“现代化”。
-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