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衔接】
近段时间,BBC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够强吗?》引起了中英两国民众对教育的广泛讨论,相互之间各有所得。2015年10月,习近平主席也专门谈论起这奇妙的“化学反应”:英国民众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中国民众也认识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主席还特别加了一句:“中国孩子玩得太少了,要让他们多玩一玩。”
【分析】
现在,大多孩子的学业负担较重,很多孩子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用到学习上,过着学校和家“两点一线”的生活,这不但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我国的教育制度,一直以来,过分追求“有用”的用处,而忽视了“无用”的用处。围绕考试而展开的应试学习,限制了孩子的创新创造力培养。减负喊了多年,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学校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孩子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的问题,也依旧存在;面对简历只看“985”“211”毕业生的用人单位,“虎妈”“狼爸”越来越理直气壮,直接造成校内减负,校外増负,离开学校的孩子马上进入培训班。
我们必须认识到,造成中国孩子玩得太少,甚至不敢玩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教育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之下,严重竞技化和功利化,让孩子能在玩中学,学中玩,还需要有进一步的措施,以从根本上转变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观念和评价体系。
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多玩一玩,是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该让孩子们多玩一玩了。只有接触现实世界的自主时间,孩子们才能找到兴趣,形成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好的金点子,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格局。
对于学校来说,应该坚守教育的底线,规范办学,保证孩子每天锻炼一小时,开齐所有课程,不能因应试而挤占孩子的休息时间,以及美育、体育课。而家长要从孩子的长远发展出发,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能以牺牲身心健康为代价换取眼前短期的所谓成功,要引导孩子做最好的自己,不要拿孩子与他人攀比,要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而不是包办代替孩子除学习之外的一切。社会也一样,不要都围着知识教育转,要给孩子们更为宽松的环境,提供玩的机会和场所。
玩也是“有用的”,玩让孩子学会了如何解决争端,明白了制定和打破规则,了解到危险往往与新奇同在,认识到人生有时就是不公平的。
- 无相关信息